药材名称:重楼-华重楼
别名:蚤休
采收加工:移栽3-5年后,在9-10月倒苗时,挖起根茎,晒或炕干后,撞去粗皮、须根。
(相关资料图)
药用部位:根茎
产地: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
科:百合科重楼属
原植物:华重楼(七叶一枝花)
植物情况:多年生草本
高30-100cm。根茎肥厚,直径1-3cm,黄褐色,结节明显。茎直立,圆柱形,常带紫红色或青紫色,基部有1-3片膜质叶鞘包茎。
叶轮生茎顶,通常7片;叶柄长5-18mm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、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8-27cm宽2.2-10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膜质或薄纸质。
花柄出自轮生叶中央,通常比叶长,顶生一花;花两性外轮花被片4-6,叶状,绿色,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7cm,内轮花被片细线形,与外轮花被片同数,黄色或黄绿色,宽1-1.5mm,长为外轮花被片的1/3左右或近等长;雄蕊8-10,排成2轮,花药长1.2-2cm,花丝很短,长仅为花药的1/3-1/4,药隔在花药上方突出0.5-2mm;子房近球形,具棱,花柱短,具4-5向外反卷的分枝。
蒴果球形,成熟时瓣裂;种子多数,具鲜红色多浆汁的外种皮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重楼-华重楼药材性状:根茎类圆锥形,常弯曲,直径1.3-3cm,长3.7-10cm,顶端及中部较膨大,末端渐细。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,具斜向环节,节间长1.5-5mm;上侧有半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的茎痕,直径0.5-1.1cm,略交错排列;下侧有稀疏的须根及少数残留的须根;膨大顶端具凹陷的茎残基,有的环节可见鳞叶。质坚实,易折断,断面平坦,粉质,少数部分角质,粉质者粉白色,角质者淡黄棕色,可见草酸钙针晶束亮点。气微,味苦。
重楼-华重楼药性:
【本经原文】味苦,微寒,有毒。治惊痫,摇头。弄舌,热气在腹中,癫疾,痈疮,阴蚀,下三虫,去蛇毒。生川谷。一名蚩休。
【产地】处处有之,生于深山阴湿之地。
【性味】味苦,微寒,有毒。
【主治】蚤休主散结导热,治寒热,疟疾,癫疾,痈疽,瘰疬,解蛇毒虫(磨醋敷)。
【别录】癫疾痈疮,除蚀,下三虫,去蛇毒。
【大明】治胎风手足搐,能吐泄瘰疬。
【用量】普通五分至二钱,外用无定量。
【禁忌】以治外证,殊有功效,但其性苦寒,不宜多服,元气虚者忌之。
【炮制】 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晒干。
【性味】 苦,微寒;有小毒。
【归经】 归肝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凉肝定惊。用于疔疮痈肿,咽喉肿痛,毒蛇咬伤,跌扑伤痛,惊风抽搐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9g。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贮藏】 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【备注】
(1)与金银花、连翘等配伍应用,治热毒疮疡;与鬼针草等同用,治毒蛇咬伤。用于癌肿,常与石见穿、半枝莲、夏枯草等药配伍应用。此外,本品尚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。
【注意】 体虚,无实火热毒,阴证外疡及孕妇均忌服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\"\"热伤营阴吐衄血证忌用之。\"\"
②《本经逢原》:\"\"元气虚者禁用。\"\"
【附方】
①治风毒暴肿:重台草、木鳖子(去壳)、半夏各一两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以酽醋调涂之;凡是热肿,熁之。(《圣惠方》重台草散)
②治妇人奶结,乳汁不通,或小儿吹乳:重楼三钱。水煎,点水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③治耳内生疮热痛:蚤休适量。醋磨涂患处。(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④治喉痹:七叶一枝花根茎二分。研粉吞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⑤治小儿胎风,手足搐搦:蚤休为末。每服半钱,冷水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⑥治慢惊:栝蒌根二钱,白甘遂一钱。上用慢火炒焦黄色,研匀。每服一字,煎麝香,薄荷汤调下,无时。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栝蒌汤)
⑦治肺痨久咳及哮喘:蚤休五钱。加水适量,同鸡肉或猪肺煲服。(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⑧治新旧跌打内伤,止痛散瘀:七叶一枝花,童便浸四、五十天,洗净晒干研末。每服三分,酒或开水送下。(《广西药植图志》)
⑨治脱肛:蚤休,用醋磨汁。外涂患部后,用纱布压送复位,每日可涂二至三次。(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⑩治蛇咬伤:七叶一枝花根二钱,研末开水送服,每日二至三次;另以七叶一枝花鲜根捣烂,或加甜酒酿捣烂敷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⑾治中鼠莽毒.金线重楼根。磨水服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\"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本草汇言》:蚤休,凉血去风,解痈毒之药也。但气味苦寒,虽云凉血,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,中病即止。又不可多服久服。
2.《本草正义》:蚤休,乃苦泄解毒之品,濒湖谓足厥阴经之药,盖清解肝胆之郁热,熄风降气,亦能退肿消痰,利水去湿。《本经》治惊癎,摇头弄舌,皆肝阳肆虐、木火生风之症。又谓之癫疾者,癫即巅顶之巅,字亦作颠,谓是肝风上凌,直上顶巅之病。蚤休能治此症,正以苦寒泄降,能熄风阳而清气火,则气血不冲,脑经不扰,而癫疾惊癎,摇头弄舌诸病可已。若其专治痈肿,则苦寒清热,亦能解毒。治阴蚀,下三虫,亦苦寒胜湿,自能杀虫,其用浅显易知,不烦多赘。濒湖引谚语有"痈疽如遇着,一似手拈拿。知此草专治痈疡,古今无不推重。然此类寒凉诸品,惟阳发红肿大痛者为宜,而坚块顽木之阴症大忌,非谓凡是外科,无不统治也。
3.《本经》:主惊癎,摇头弄舌,热气在腹中,癫疾,痈疮,阴蚀,下三虫,去蛇毒。
4.《唐本草》醋摩疗痈肿,敷蛇毒。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胎风搐手足,能吐泻瘰疬。
6.《滇南本草》:消诸疮,无名肿毒,利小便。
7.《纲目》:去疟疾寒热。
8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补血行气,壮精益肾,能消百毒。
9.《本草求原》:益脾汁,升胃之清气,上行于肺,以益血行气。壮精益肾,巳痨嗽内伤。活血,止血,消肿,解毒。
10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痔、疗疮。
11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扁桃体炎。